4月8日,理想汽车官宣,旗下第五款车型、第四款增程式混动车型——理想L6将于4月18日正式上市。综合此前报道,理想L6定位五座中型SUV,其定位在理想L7之下,...
4月8日,理想汽车官宣,旗下第五款车型、第四款增程式混动车型——理想L6将于4月18日正式上市。综合此前报道,理想L6定位五座中型SUV,其定位在理想L7之下,聚焦25-30万元市场,是理想汽车首款低于30万元以下的车型。
简单回顾理想L6,作为一款30万元以内的家庭智能豪华5座SUV,L6与L7的关系类似于L8与L9,L6是豪华五座SUV,L7是旗舰五座SUV,前者为中型SUV,后者为中大型SUV。作为参考,理想L6长宽高分别为4925/1960/1735mm,轴距为2920mm,而理想L7的长宽高为5050/1995/1750mm,轴距为3005mm,理想L6明显更小一些。
外观方面,理想L6和理想L7的设计风格高度吻合,延续理想汽车家族化设计风格,包括前后呼应的贯穿式灯组以及车头两侧的矩阵大灯等,但与理想L7相比细节有所调整,上部为贯穿式的日间行车灯,下部两侧为前大灯组,车辆前包围处是发动机的散热口,样式与理想L7有所不同。
车身侧面,与理想L7的差异也很细微,前车门的尺寸变得更小,前部的空间将有所压缩,整个车身尺寸不算小,同时新车侧面腰线有所不同。车辆尾部,依然是采用贯穿式的尾灯,牌照在保险杠处,而理想L7则在尾门上。
至于内饰,理想L6的车内设计与理想L7高度一致,整体采用简洁的设计风格,一块贯穿于副驾的悬浮式双联屏设计,中控屏以驾驶信息为主,副驾屏以娱乐信息为主,而驾驶相关信息则在方向盘上方的显示屏上,在中央通道位置也设置有掏空的储物格,不过其并没有设置副驾驶“老板键”。与理想L7的差别在于车身尺寸上,理想L7定位中大型五座SUV,理想L6定位中型五座SUV,后排空间更加紧凑。
动力方面,理想L6与其他理想L系一样均采用增程式混动驱动,搭载1.5T四缸发动机作为增程系统,最大功率为113千瓦,拥有前后双电机作为主动力源,电池提供厂商依然来自于宁德时代和欣旺达。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申报的都是磷酸铁锂电池版本,至于未来会不会有三元锂电池版本,我们可以一同关注。
整体来看,理想L6还是延续理想汽车家族化设计风格,单从外观来看很难区分,这种设计理念类似于苹果IPhone之间的关系,在于尺寸和配置的差异。当然,这种套娃式的设计理念也被不少网友诟病,但好处在于,理想ONE换代后的理想L8取得成功,其它车型采用同类的设计风格则能够复刻成功,能够降低选择困难,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适合的产品。
理想L6作为理想汽车旗下首款中型车,首款定价在30万元以下的车型,其将肩负着理想汽车在2024年市场增量,按照理想汽车的规划,理想L6的单月销量目标是2万辆,但时下理想L6也存在很大的竞争压力。4月1日,问界新M7车型进行权益调整,问界新M7 Plus后驱版起售价直降2万元至22.98万元,新M7 Plus四驱价格不变。此外,新M7智驾版,不管是四座还是五座,后驱还是四驱均直降1万元,上述科技舒享包依旧免费提供。
新M7将购入门槛下调,将对理想L6产生重大影响。此前市场传闻理想L6 Pro版本售价为25.98万元,Max版本售价为28.98万元,理想汽车予以否认,但《电车报告》认为这个价格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如果理想L6的定价在25万左右,那么显然新M7更有优势,尺寸更大、华为智驾加持的同时购入门槛更低,而如果理想L6定价与新M7处于同一价格区间,也就是23万左右,那么将影响理想L7的市场稳定发挥。因此,不管理想L6定价高还是低,都要做到诚意,诚意到了,定价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当下,理想汽车的大盘虽然未得到大幅调整,但市场趋势已经改变。今年3月,完成新品上市和旧款产品改款的理想汽车销量不及预期,仅为2.9万辆,是唯一一家整体销量回暖背景下,销量未恢复至春节假期前水准的新势力。李想在内部信中承认,错误地运营了理想MEGA的节奏,并导致销售团队大幅减少了服务L系列用户的时间和精力。李想反思表示,将聚焦用户价值,聚焦经营效率,通过脚踏实地地解决问题,长期健康服务用户。据了解,理想汽车已将80万辆年销量目标调整为56万至64万辆,理想MEGA销量指引从月销8000辆下调至2000辆。
为解决当下的销量危机,理想汽车还宣布调整组织架构。4月3日,理想汽车发布内部全员公告宣布对现行的矩阵型组织进行升级,涉及多个部门的组织架构调整。理想汽车回应称,此次组织升级是内部信后高效快速地改错落地,将着重解决价值传递链条过长的问题,避免让过于复杂的流程降低决策质量和决策效率。
此次组织架构新调整或将有利于理想汽车应对接下来更多产品的同时运营。除了理想L6外,今年理想汽车还有3款纯电动产品将会相继在三季度和四季度上市,届时理想汽车将同时销售8款车型。这将考验理想汽车的用户运营能力、资源调动能力和内部协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