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八月,站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大寨村的高山观景台上,只见层层梯田景色如画,片片绿意煞是喜人。在这里,曾经连养活一家人都难的稻田,如今作为我国传统农耕文明...
南国八月,站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大寨村的高山观景台上,只见层层梯田景色如画,片片绿意煞是喜人。在这里,曾经连养活一家人都难的稻田,如今作为我国传统农耕文明的代表,已成为一张举世闻名的文旅名片。
中国是世界水稻的主要起源地,广西是重要的水稻种植区。几千年来,勤劳的中华儿女孕育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农耕智慧,创造了包括梯田在内的丰富农耕系统。位于桂林的龙脊梯田,是联合国粮农组织认证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至今仍“守”着传统耕种方式。
据考证,龙脊梯田已有2300多年历史。这里地处典型喀斯特地区,山多田少,缺乏完整土地。为解决这一难题,当地各族先民在如同龙的脊背一样蜿蜒陡峭的山坡上垦地种稻,逐渐形成层层叠叠的梯田景观,龙脊梯田因此得名。
位于龙脊梯田核心地带的大寨村,地处海拔800米至1000米之间。乘坐观光缆车从山脚一路向上,20多分钟车程中,目之所及皆是翠绿稻田,整个村子被包裹在梯田之中,景色蔚为壮观。如今这里是世界各地游客的热门打卡地,也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较早组织梯田景区保护开发的大寨村原党支部书记潘保玉说:“在梯田耕种比在平原难得多,田垄最窄处只有一拳宽,不熟悉的人走路都走不快。”正因如此,机械化工具很难在梯田派上用场,当地独具特色的稻作文化也得以较为完整地保留至今。
大寨村曾经是贫困村。因耕作收入难以维持生活,许多年轻人一度选择外出打工,大片梯田撂荒。
“当时村里就想,不能把祖先传下来的水稻耕作技艺荒废掉。另外,可以依靠这里独一无二的梯田景观发展旅游业,这样村子才有出路。而要发展旅游,首先要把梯田种好。”潘保玉告诉记者,2008年左右,村里组织了义务耕种队,党员带头,无偿帮助贫困家庭、无劳动能力的村民耕种梯田。
水稻必须“喝水”,而本就陡峭的梯田一度面临缺水的困扰。“当时村民在山顶养牛,每年冬天都要去山顶烧山,再加上一度掀起的采金热,本就光秃秃的山坡被挖得坑坑洼洼,无法涵养水源。”潘保玉介绍,利用县林业局提供的树苗,他发动村民把荒山全部种上苗木,并停止了挖矿活动。
“这得到了各族村民的响应。大家团结一心,人人种树,这才有了大寨村的今天。”他说。
村民潘德雄说,自家两亩梯田,现在基本只靠引山泉水就够用了,离水源较远的人家,也都接上了水管引水。
潘保玉说,另一个变化是稻种的升级换代。“原来村里种的高秆稻不仅产量低,还难抗病虫害和杂草,看着也不美观。现在种上了杂交水稻,抗害能力和产量提高的同时,稻苗也更漂亮。”
据了解,村里现在主要种植的是迟熟优质杂交稻,全生育期达150天,10月底才收获,这也使游客有更多时间来观赏梯田美景。
如今的大寨村,种水稻把许多年轻人吸引回到村里,游客也越来越多。2022年,大寨村成功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
传统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也在变。潘保玉说,现在采取的是“政府指导、公司投资、村民入股”的新办法。2024年2月,大寨村举行一年一度的旅游分红大会,全村282户获得725万元“年终奖”,户均2.5万多元。
稻田养鱼、农耕体验、梯田拍照、食品加工,多样化的产业形态正让这个因梯田而火起来的深山村寨变得更加兴旺。潘德雄告诉记者,他2012年辞掉深圳的工作回到家乡,3年后在村里开起第一家民宿。“旺季入住率能达到80%,我还开了农家乐,年收入有时会有50万元,自家田里种的稻米根本不够客人食用,每年还要从邻村买米。”
“每年秋收后,家家户户都会检查自家的田地需不需要修整,把水稻梯田保护好成了村里人的共识。”潘德雄说,他打算明年在村里开第二家民宿。
大寨村还与老挝的一个村子结为“友好村”,帮助那里的村民种好水稻,并把旅游开发的方法传授给对方。